当房子不再是家的全部:我们与房产经济的爱恨纠缠

说真的,现在和朋友聚会聊天,十句话里至少有八句离不开买房卖房。就像上周和老张吃饭,他开口就是"我那小户型总算脱手了,亏了30万",语气里那股子无奈,听得我手里的啤酒都不香了。

越涨越怕,越怕越涨的怪圈

记得2008年那会儿,北京三环内的房子均价才1万出头。我当时在某高校当助教,月薪五千多,和同事们开玩笑说"努努力,五年内上车不是梦"。现在想想,那简直就是个天大的笑话。2020年再路过当年的售楼处,同一个小区挂牌价已经飙到12万/平。

这种疯狂真的合理吗?说实话,谁心里都犯嘀咕。可看看身边那些早早买房的朋友,哪个不是身家翻了几番。我的发小李明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——2012年咬牙在郊区买了套90平的婚房,当时嫌远还抱怨了半年。现在呢?地铁通到家门口,周边商业配套一应俱全,房价翻了四倍不止。每次见面他都要半开玩笑地说:"我这辈子最正确的决定就是娶了个逼我买房的老婆。"

年轻人的住房困境:买不起也租不好

我表妹去年研究生毕业留在上海工作,月薪2万出头,听上去挺体面对吧?但她在浦东合租的次卧月租就要5500,加上通勤费、生活费,每个月能攒下5000都算她精打细算。有天深夜她突然给我发微信:"哥,你说我这辈子还能在上海有自己的家吗?"这话问得我心口一紧。

大城市里像她这样的年轻人太多了。租不起像样的单身公寓,买不起老破小的厕所,更别说结婚生子的刚需房了。有数据说北京的平均购房年龄已经推迟到37岁,要我说,这数字恐怕还是乐观估计。我认识的好几个85后,存款距离首付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。

房产经济的AB面:繁荣背后的隐忧

上个月去参加同学会,发现个有趣现象:混得好的几乎都跟房地产沾边。做开发的、搞装修的、干中介的,个个满面红光。而做实体零售的那个同学,刚把经营了八年的店铺关了,说"辛辛苦苦干一年,不如人家房子涨一个月"。

这话虽然夸张,但确实反映了当下的尴尬现实。当房子成为最赚钱的"商品",谁还愿意踏踏实实做实业?我有个做外贸的朋友,去年干脆把厂子卖了,专职炒起了学区房。用他的话说:"累死累活接订单,利润率还赶不上契税。"

当房子绑架了生活

我邻居王阿姨的故事特别典型。老两口退休工资加起来一万二,按理说在二线城市过得很滋润。可就因为儿子结婚要在省会买房,他们掏空了积蓄不说,每月还要补贴5000月供。有次在小区遇见王阿姨,她拎着超市打折的青菜苦笑道:"现在连下馆子都要算计算计,哪像退休生活啊。"

更可怕的是这种焦虑会传染。我媳妇自从加入妈妈群,天天给我转发"XX小区又涨了""再不买就永远买不起了"之类的消息。说真的,有时候半夜醒来,想到房贷还有25年要还,后背都能沁出一层冷汗。

破局之路在何方?

最近注意到个有意思的现象:我朋友圈里选择"躺平"的年轻人突然多了起来。有个前同事直接搬去大理租了个小院,月租800,搞起了自由职业。他说:"既然注定买不起,不如换个活法。"这话虽然极端,但确实代表了一部分年轻人的心态转变。

政策层面也在调整。共有产权房、长租公寓这些新模式慢慢铺开,虽然现在还谈不上完善,起码给了普通人更多选择。我有个在住建系统工作的朋友私下说,未来房地产税落地后,市场可能会更健康些。但愿如此吧。

说到底啊,房子本该是承载幸福的容器,现在却成了太多人的心魔。昨天陪儿子看动画片,里面有句话特别戳心:"家不是四面墙,而是有人等你回去的地方。"也许我们都该重新想想,究竟什么才是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。

写完这篇文章,窗外正好飘来饭菜香。妻子在厨房忙活,儿子在书房写作业,这个租来的两居室忽然显得格外温馨。或许,幸福真的和产权证没太大关系?

返回文章列表
相关文章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