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泥森林里的造梦者:一个地产老兵的行业观察
前几天和做建筑设计的老同学喝酒,他半开玩笑说现在开发商都成"空间魔术师"了。这话还真不假,你看现在的新楼盘,动不动就是"垂直森林""空中四合院",活把钢筋水泥玩出花来。作为在这个行当摸爬滚打十几年的"老地产",我倒是觉得,房产开发这行当越来越像在解一道多元方程——既要算经济账,又要顾着社会责任,还得揣摩老百姓那点小心思。
记得2008年我刚入行那会儿,市场简单得很。地段好、户型方正就能卖爆,售楼部门槛都能被踩塌。现在?呵呵,客户比猴都精。上周踩盘时遇到个买房大姐,开口就问容积率,闭口聊得房率,最后还跟我讨论起装配式建筑的抗震系数——这专业程度差点让我怀疑她是同行假扮的。
要说这些年最明显的变化,肯定是产品迭代速度。早些年"兵营式"排列的塔楼现在根本卖不动,客户要的是"沉浸式生活场景"。我负责过的一个项目,最初方案是规规矩矩的高层住宅,后来硬是被逼着改成"院落式社区"。设计师熬夜改图改到崩溃,结果开盘当天,就因中庭那棵五十年树龄的银杏树,三成客户当场交了定金。这事儿给我的触动特别大——现代人买房,买的早就不止是四面墙,而是某种生活方式的承诺。
不过说实在的,开发商的难处外界未必了解。就拿现在最火的"智慧社区"来说,每平米成本要增加好几百。装人脸识别门禁容易,但后期维护费用谁来担?去年有个项目,交房时搞了套酷炫的APP控制系统,结果业主嫌操作麻烦,最后物业还是得配钥匙。这类吃力不讨好的事儿,我们内部叫"科技陷阱"。
地段这事儿也挺有意思。十年前"宁要主城一张床"的说法现在不太灵了。地铁网络铺开之后,郊区盘反而吃香。我经手过最魔幻的案例,是某远郊项目因为靠近湿地公园,价格比同区域贵30%还秒光。有个客户跟我说:"周末能带孩子看白鹭,这钱花得值!"你看,现代人连买房都开始讲究"精神容积率"了。
最近行业寒冬,同行见面都愁眉苦脸。但我觉得吧,危机里藏着转机。就像去年做的那个老旧厂房改造项目,保留工业骨架加上现代设计,反而成了网红打卡地。有个95后买家的话很戳心:"我就喜欢这种有故事的水泥。"所以说啊,搞开发不能总盯着容积率算账,有时候情怀也是生产力。
政策调控确实让日子不好过,但反过来看,那些靠高杠杆野蛮生长的玩家被洗牌,对行业反倒是好事。现在拿地前得做三个月市场调研,产品会要开二十几轮,虽然流程变慢了,但踩坑概率也小了。我们团队现在有个共识:与其赌政策松紧,不如老老实实研究产品。
说到产品,不得不提精装交付这个"良心活"。市面上号称3000元/平米的装修标准,实际成本能有1500就不错了。但我坚持要求项目用真材实料,为此没少和成本部吵架。结果呢?这个"较真"的项目交付三年后,二手房价格比周边高15%,老客户转介绍率超过40%。这笔账,算得值。
有年轻同行问我怎么看行业未来。我觉得吧,房产开发正在从"造房子"转向"造生活"。就像煮一锅广式老火汤,火候急不得。那些还想着"拿地-建房-套现"快周转的,迟早要栽跟头。反倒是一些专注产品的小而美项目,活得挺滋润。
前两天去验收项目,看到业主家阳台上的多肉长得正好,突然有点感慨:我们费尽心思规划的商业配套、园林景观,最终不就是为了让每家每户的平凡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吗?这个行业最动人的地方,大概就是把冷冰冰的施工图,变成万家灯火的温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