钢筋水泥里的财富密码:一个地产老兵的十年观察

说实话,做房产开发这行十五年,我算是亲眼见证了从"挖坑就能赚钱"到"精耕细作才能活"的全过程。记得2008年那会儿,我在工地上啃着盒饭看图纸,开发商老板开着路虎来转一圈,指着远处的菜地就说要盖三十栋楼。现在?呵,光是拍地前做的市场调研报告都能摞半人高。

黄金时代的野蛮生长

十年前的市场简直像开了挂。有个项目在郊区拿地价每平不到三千,户型图还是拿圆珠笔在餐巾纸上画的,开盘当天居然排起五百米长队。最夸张的是,有个温州炒房团大姐直接扛着麻袋现金来,开口就要整层。那时候的开发商们,说句糙话,闭着眼睛开发都能赚得盆满钵满。

但您别以为这钱好赚。我有次跟着老板去谈拆迁,村民拎着锄头把我们堵在村口三个小时。后来才知道,前一家开发商承诺的安置房根本没影儿。这行当里,有人靠关系拿地,有人玩资金杠杆,更多的是倒在现金流断裂上的冤魂——我亲眼见过某项目刚挖完地基,开发商就戴着大金链子跑路了。

调控大锤下的转型阵痛

转折点大概是2016年。突然要搞什么"限购限贷",好些同行当场就懵了。有个专做豪宅的哥们,囤的2000㎡楼王砸手里,最后咬牙改造成长租公寓,装修费都比租金收入高。这时候大家才意识到,以前那套"高周转、快销"打法不灵了。

现在想想挺有意思,政策就像个严厉的老师。先是要求开发商自持比例,后来是"三道红线",最近又在推现房销售。有个项目本来计划半年清盘,结果因为要现房交付,资金成本直接多了两个点。老板天天在办公室拍桌子:"现在做开发比造航母还费劲!"

产品力才是硬道理

不过您发现没有?市场越难,好项目反而越显眼。去年看过个神盘,样板间里装了个会唱歌的智能马桶,业主群天天晒下午茶照片。更绝的是他们搞了个"宠物电梯",狗狗都有专属梯厢。结果这盘溢价30%还秒光——当代买房人早就不是给个水泥盒子就买单了。

我自己最近装修婚房就深有感触。看遍全市新盘,最后选了个户型有"可变空间"的。交付时发现连空调外机位都做了降噪处理,这种细节才是真功夫。反观某些项目,交房时连瓷砖都对不齐缝,业主维权视频都能剪成连续剧。

黎明前的至暗时刻?

现在这行情,说实在的,连行业老鸟都心里打鼓。土地要摇号,贷款要审查,客户比猴还精。前几天和几个开发商喝酒,有人苦笑说现在拿地像赌石,有人吐槽营销费都烧在网红直播间了。但有意思的是,居然还有人偷偷在收购不良资产——您品,这味儿是不是似曾相识?

我个人倒觉得,行业正在经历"挤泡沫"的阵痛期。那些只会玩资本游戏的终将被淘汰,而沉下心做产品的,说不定正在酝酿下一个黄金十年。毕竟啊,中国人对"安家落户"的执念,可比股市K线结实多了。

(后记:写完这篇文章的第二天,我那个做房产中介的表弟突然转行去卖新能源汽车了。您说,这算不算是时代的一个注脚?)

返回文章列表
相关文章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