买房这事儿,究竟划算不划算?

说起房产经济,那可是老百姓茶余饭后绕不开的话题。说实话,我现在一听到"房价"两个字就头皮发麻。上周跟老同学聚餐,酒过三巡话题自然就扯到了房子上——你说这算不算我们这代人的通病?

记得十年前刚工作那会儿,我的第一任房东是个50来岁的大叔,住着市中心两套房。"小伙子,存钱买房啊!"他总爱这么念叨。当时他那套70平的房子报价120万,我还暗笑老人家想钱想疯了。可现在呢?同地段同户型挂牌价已经逼近400万了。啧,这话现在说来都带着股酸味儿。

咱得承认,过去二十年房产确实是普通人最稳当的投资渠道。我家隔壁老王2010年在郊区买了套婚房,当时单价才8000,现在涨到5万出头。每次见面他都眉飞色舞地算账:"这套房相当于白住十年还倒赚300来万!"这买卖,搁谁不心动?

但事情正在起变化。这两年明显能感觉到市场降温了,中介的朋友圈都不再是"房源秒光"的鸡血文案,改发"房东急售"的割肉广告。上月陪朋友看房就特有意思,同一套房源,3月挂牌520万,6月降到480万,前天中介偷偷跟我说450万就能谈。要搁前几年,这降价速度想都不敢想。

不过话说回来,买房这事儿真不能光算经济账。我表姐就是活生生的例子,前些年跟着炒房团全国各地跑,最高峰时手握五套房产。结果去年孩子要上学才发现,名下没一套在学区范围内。现在整天发愁要不要折价甩卖换学区房,头发都白了好几根。你看,有时候算计得太精明反而容易栽跟头。

现在年轻人买房更理性了。公司新来的95后小伙就直言:"与其掏空六个钱包当房奴,不如拿首付钱环游世界。"这话听着任性,但细想不无道理。毕竟房贷一背就是二三十年,人生最黄金的岁月全搭进去,值不值还真得两说。

说到租售比就更逗了。我租的这套两居室月租金6500,按市场价600万计算,房东的年收益率才1.3%——比银行定期存款还低。有次忍不住问房东图啥,老人家慢悠悠地说:"房子摆在那儿踏实啊。"这话倒让我琢磨了半天,中国人对房产的执念,恐怕早就超出了纯粹的经济考量。

政策风向也在变。去年某二线城市推出共有产权房,朋友圈立刻炸开锅。我仔细算过账,首付压力确实小了不少,但增值收益要跟政府分成,这就很考验眼光了。就像我姑说的:"买房跟找对象似的,不能光图便宜,得看长远。"

最近有个现象特别有意思:身边好几个朋友开始把闲钱往股市基金里挪。问起来都说"房产流动性太差"。这倒是实话,真要急用钱的时候,房子可比股票难变现多了。上个月邻居老李要做手术,他那套市价500万的房子挂450万都没人接盘,最后还是找亲戚借的钱。

说到底啊,房产经济的黄金时代可能真的一去不复返了。前两天看财经节目,专家说要"住房不炒",这话我举双手赞成。房子终归是用来住的,当所有人都把它当投资品的时候,风险其实已经在暗中发酵了。

我现在的想法很简单:刚需该买还得买,但得量力而行;投资的就得做好长期持有的准备,短线炒房那套行不通了。就像我老妈常说的:"钱要赚,日子更要过。"买房这事儿,终究是冷暖自知。你说是不是?

返回文章列表
相关文章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