钢筋水泥里的生意经:一个地产人的十年观察手记
说实话,我入行那年根本不懂什么容积率、土拍溢价。第一次跟着老板看地,还以为"三通一平"是说通水通电通快递。你看,每个行业都有黑话,地产开发这行尤其像在密码堆里刨食儿。
面粉贵过面包的时代
记得2016年参加城南地块竞拍,举牌举得手都酸了。隔壁穿藏青色西装的老哥每次都加价500万,眼睛都不眨。最后楼面价愣是比周边二手房还高20%,当时我们都说开发商疯了。现在回头看,那批项目现在卖得反而最火——地段稀缺性这东西,有时候真得用时间买单。
不过这两年行情变了。上周和老张喝茶,他们公司去年拿的开发区地块,现在账都算不过来。"光是资金成本就吃掉两个点利润",他手指敲着茶杯沿直叹气。现在开发商都学精了,宁可错过不能拿错,土地市场冷得能结冰。
产品主义的觉醒
要说这些年最大的变化,就是买房人变聪明了。十年前样板间放个双开门冰箱就能溢价卖,现在客户带着激光测距仪来看房。上周陪朋友看盘,那小伙子开口就问:"你们窗墙比多少?同层排水用的哪家品牌?"把我这个老地产都问懵了。
这也倒逼着产品升级。去年参观某个号称"科技住宅"的盘,新风系统带PM2.5监测,精装交付连厨房垃圾处理器都配齐。虽然价格贵得肉疼,但开盘当天就清了盘。你看,市场永远在奖励那些肯琢磨的主儿。
那些看不见的成本
外人总觉得开发商赚得盆满钵满。其实光改规划这事就够喝一壶。有个项目因为古树保护挪了三米,整个地下室全部重算结构荷载。设计院连夜改图那周,我们工程总的白头发多了小半茬。
更别说隐形的时间成本。去年报建某个文旅项目,光是等各个部门盖章就跑了七个月。有回在住建局走廊堵到领导,人家笑着说:"你们急什么?故宫还建了十四年呢。"话是这么说,可财务成本每天哗哗往外流啊。
黎明前的黑暗时刻
现在这行情,像极了2008年金融危机那阵。当时有个项目差点烂尾,我们全员降薪30%硬扛。有天半夜巡工地,看见项目经理蹲在基坑边抽烟,火星子在黑暗里一明一灭的。他说:"老李,要是这波熬过去..."话没说完就被风吹散了。
不过话说回来,这行当就是这样起起落落。你看那些活下来的企业,要么产品力够硬,要么现金流管理逆天。有个前辈说得妙:"地产开发就像在刀尖上跳舞,关键是要掌握自己的节奏。"
如今再看这个行业,早不是当年那个野蛮生长的江湖了。产品、服务、资金链,哪块短板都能要命。但机会永远留给那些沉得住气的人——毕竟中国人对房子的执念,可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得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