房子这玩意儿,到底值不值得砸钱?

说真的,每次和朋友聚会,聊着聊着话题准能拐到房子上。这年头,房产经济简直成了全民参与的"大型真人秀",有人赚得盆满钵满,也有人被套得死死的。作为一个在楼市里摸爬滚打多年的"老油条",我算是看明白了不少门道。

房价这匹野马

记得2008年那会儿,我表姐在二线城市买了套三居室,单价才6000出头。当时她老公还嫌贵,两口子差点为这事儿闹离婚。现在呢?那小区挂牌价直奔4万去了。每次家庭聚会,表姐夫都得被我们调侃:"当初是谁说要再等等的?"这事儿特别能说明问题——在中国,看空房价的人,脸都被打肿了不知道多少回。

但你说现在还能闭着眼睛买吗?我看未必。去年我有个发小,非要在某新一线城市抢学区房,7万一平咬牙上了车。结果今年政策一变,学区划分调整,房价直接缩水两成。现在天天在群里哭诉:"月供两万八,心在滴血啊!"所以你看,房产这玩意儿,早些年确实是稳赚不赔的买卖,现在可就得掂量着来了。

租售比里的猫腻

咱们算笔账哈。现在一线城市好地段的房子,租售比普遍在1.5%左右,也就是说500万的房子,一年租金收个7-8万顶天了。存银行定期都比这个强,更别说买理财了。那为啥还有这么多人抢着买?说白了,大家赌的就是房价继续涨呗。

我认识个90后小姑娘特别有意思。她在中关村上班,月薪3万,愣是租着4500的老破小,把存款全扔股市里。问她为啥不买房,人家说得特实在:"我这钱放股市,运气好一年翻倍都有可能。买房?首付都不够,买了就得当30年房奴。"这话虽然有点极端,但确实反映出现在年轻人的新思路。

政策这只看得见的手

说到房产经济,不聊政策就是耍流氓。限购、限贷、指导价...这些调控手段跟打地鼠似的,这边按下去那边又冒出来。我有个在体制内的朋友透露,他们单位去年突击查了十几个人,都是违规炒房的。现在这形势,想靠囤房发财是越来越难了。

不过话说回来,政策也有打摆子的时候。记得2014年那波去库存吗?当时鼓励买房跟发福利似的,利率打折、首付两成。我邻居老张就是那时候上的车,80万买的房子现在值300多万,整天乐得合不拢嘴。所以啊,在咱们这儿,读懂政策比看K线图重要多了。

地段!地段!还是地段!

我买房吃过最大的亏,就是信了"规划图"的邪。五年前某个新城规划吹得天花乱坠,我脑子一热买了套期房。结果呢?地铁延期、商场烂尾,到现在周边还是一片荒地。每次开车过去看房,导航都得提醒"您已进入荒郊野岭,请注意安全",气得我肝疼。

反观我同事老王,就认准老城区20年房龄的"老破小"。人家说:"我宁可要市中心的厕所,也不要远郊的别墅。"现在他那套50平的小房子,租金比我的大三居还高。这事儿让我明白个道理:在房产投资里,情怀最不值钱,地段才是硬道理。

租房族的逆袭

现在年轻人流行说"房住不炒",但我觉得更该关注的是"住"这个字。前阵子采访了个95后创业者,他在深圳租着月租1万5的豪宅,用他的话说:"我花十分之一的价格,就能享受千万级的生活品质,剩下的钱用来创业不香吗?"

这话确实点醒了我。我们这代人被"必须买房"的观念绑架太久了。其实在发达国家,长期租房再正常不过。我德国留学的表弟说,他们那连总理都是租房住。所以啊,与其砸锅卖铁当房奴,不如想想怎么让钱生钱。当然,这话丈母娘肯定不爱听。

未来的变数

最近总有人问我:"现在是不是抄底的好时机?"说实话,我也拿不准。房产税试点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上,人口负增长又给长期预期蒙上阴影。但另一方面,核心城市的优质资产永远稀缺。这就跟追姑娘似的,大家都看好的肯定贵,冷门的总有你看不见的坑。

我现在的策略是:自住的该买还得买,投资的要量力而行。去年我把郊区那套"鬼城"房子割肉卖了,转头在市中心换了套小户型。虽然单价高,但出租根本不愁。这大概就是中年人的觉悟吧——宁可要看得见的现金流,也不赌虚无缥缈的升值空间。

说到底,房产经济就是个围城。里面的人担心泡沫破裂,外面的人怕错过末班车。我的建议是:别听风就是雨,根据自身情况做决定。毕竟房子说到底就是个住的地方,要是为了它把日子过得太紧巴,那才是真的本末倒置。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

返回文章列表
相关文章

0